【棒棒糖的煩惱】放開二胎,老大老二的矛盾很突出,老大心理的微妙變化也很明顯。
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,在任何一個社會時期都存在頭胎和二胎之間的利益競爭關係。
孩子間發生衝突一般有兩大原因,爭奪注意力或者維護物品所有權。【案例:】有這樣兩個兄弟,哥哥叫灝灝,弟弟叫陽陽。
有一天兄弟倆和爸爸媽媽一起到醫院看望住院的奶奶,和奶奶同住一個病房的阿姨,每人給了他們一個棒棒糖。哥哥,吃的是一塊有棒的棒棒糖,而弟弟吃的是一塊無棒的棒棒糖。起先弟弟吃無棒棒棒糖並未覺得什麼,可弟弟吃糖喜歡把手伸到嘴裡,把糖摳出來,然後再放到嘴裡吃,如此反反覆復,吃著吃著不小心糖滑倒了地上,媽媽隨手撿起來,朝垃圾桶走去,弟弟陽陽預感到了事情將要發生的結果,那麼好吃的棒棒糖,媽媽怎麼可以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呢?他一邊追媽媽,一邊大聲哭叫,因為他還不會說話,只有用這個方法才能阻止媽媽。
一見這情景,本來真想把糖扔到垃圾桶里的媽媽改變了主意,而是把糖在水寵頭上沖了沖,媽媽說,「諾,給。」弟弟的犟脾氣上來了,說什麼也不肯接受。
陽陽不停的哭著,他感到自己很委屈,我為什麼要吃那個無棒的,而哥哥卻吃那個有棒的。他知道哥哥和他一樣也很喜歡棒棒糖,哥哥是不會給他的,跟哥哥要也是徒勞,唯有不停的哭鬧或許還有一點希望。
聰明的爸爸,看出來了,爸爸走到哥哥面前說:「你是哥哥。你吃的這塊糖給弟弟吃吧。」爸爸的語氣還算平緩,像是和哥哥灝灝商量。
憑什麼弟弟的糖沒了,就跟我要,我也是孩子啊,我也喜歡吃糖啊!難道爸爸除了跟我要就沒有別的辦法了?灝灝越覺得自己的理由充足,就越覺得自己很委屈。
難道有了弟弟後,就要剝奪爸爸媽媽給我的愛嗎?如果沒有這個弟弟,他們一定只寵著我一個人。弟弟是孩子,我也是孩子,為什麼偏偏要我讓著他?沒有他我會有那麼多麻煩嗎?
爸爸見灝灝沒有把糖立刻給弟弟,略顯不快,陽陽還在一個勁的哭著,看來爸爸的耐心也有限:「你是哥哥,怎麼不知道去哄哄弟弟?」話中含有責備之意。
爸爸說了這句話後,哥哥顯得更委屈了,低錘著腦袋,眼睛紅紅的,都不敢正眼看人。【分析】:表面上看爸爸這句話一點沒錯,爸爸傳達的意思是做哥哥就應該照看好弟弟,凡是要讓著弟弟?我們傳統的育兒理念就是這樣的啊!
問題是這麼說對哥哥是不公平的,孩子的心靈感覺是,爸爸偏心,我也是孩子,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弟弟?
「大讓小」這種觀念是傳承的結果,對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來說他沒覺得自己喜歡吃這塊糖是錯誤的。也沒覺得非要讓給弟弟就是正確的。他不能接受「大讓小」,內心是排斥的。
弟弟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獲得爸爸媽媽的注意,以此改變物品歸屬權。對弟弟來說會助長他耍潑,以小欺大,不知尊卑。
遇到這種情況,為了滿足弟弟的需求就叫哥哥讓弟弟的傳統育兒觀念,會深深地刺痛哥哥,這樣哥哥會想:我好倒霉,糖吃到一半要給弟弟。他會厭惡這個弟弟,如果沒有他,我這個哥哥就是爸爸媽媽的唯一,有了這個弟弟,沒給哥哥帶來樂趣,反而平添許多煩惱,哥哥的內心是極不情願的。
家長雖沒有直接從哥哥手上拿糖給弟弟,但爸爸的這句話和直接從他手裡拿走沒有區別,同樣是傷害到了他。
兩個孩子,一出現矛盾,家長不要急著去處理,先看看孩子怎麼解決?像上面這個情況,倆孩子各不相讓,家長也不能急著用叫哥哥把糖讓給弟弟這個單一的解決辦法。這樣弟弟會覺得他吸引爸爸媽媽注意力的這招還挺管用,爸爸真的注意到我了。
還有一點我們如果急著去處理,主觀意識就會摻雜其中,多多少少會偏向自己以為受欺負的那一邊。
我們家長常常會有的第一反應就是,拿到了哥哥這塊糖,矛盾就解決了,並且是解決的最快途徑。其實也沒錯,但不能簡單化。應該思考一下,能讓哥哥接受的方法。比方說可以這樣:
【讚賞法】哥哥,你的這塊糖能讓媽媽吃嗎?孩子是不會抗拒的,會愉快的把糖給你,你要說。幫助人是件快樂的事情。弟弟快說,謝謝哥哥。得到讚美的哥哥心裡就順暢多了!
【轉移興趣法】你想得到一個最新的玩具嗎?它有許多你沒玩過的新功能,要是能把這個糖給弟弟,我現在就帶你去買。
【允諾法】你不是一直想得到一塊小天才手錶嗎?如果你能把這個糖讓給弟弟,xxx時候,一定會幫你買。
再有,我們作為父母不能把矛盾解決的辦法,總是從哥哥這方面找。不以傷害哥哥為代價滿足弟弟的願望,媽媽可以這樣去做,抱著弟弟邊走邊說:「走,陽陽,媽媽帶你去買一個和哥哥一樣的棒棒糖。」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也許就這麼輕而易舉的給解決了。
你有勸過老大讓著老二嗎?不是,又是如何處理的呢?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評論。
兩孩衝突,『大讓小』的傳統育兒觀念該堅持嗎?
【棒棒糖的煩惱】
放開二胎,老大老二的矛盾很突出,老大心理的微妙變化也很明顯。
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,在任何一個社會時期都存在頭胎和二胎之間的利益競爭關係。
孩子間發生衝突一般有兩大原因,爭奪注意力或者維護物品所有權。
【案例:】
有這樣兩個兄弟,哥哥叫灝灝,弟弟叫陽陽。
有一天兄弟倆和爸爸媽媽一起到醫院看望住院的奶奶,和奶奶同住一個病房的阿姨,每人給了他們一個棒棒糖。哥哥,吃的是一塊有棒的棒棒糖,而弟弟吃的是一塊無棒的棒棒糖。起先弟弟吃無棒棒棒糖並未覺得什麼,可弟弟吃糖喜歡把手伸到嘴裡,把糖摳出來,然後再放到嘴裡吃,如此反反覆復,吃著吃著不小心糖滑倒了地上,媽媽隨手撿起來,朝垃圾桶走去,弟弟陽陽預感到了事情將要發生的結果,那麼好吃的棒棒糖,媽媽怎麼可以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呢?他一邊追媽媽,一邊大聲哭叫,因為他還不會說話,只有用這個方法才能阻止媽媽。
一見這情景,本來真想把糖扔到垃圾桶里的媽媽改變了主意,而是把糖在水寵頭上沖了沖,媽媽說,「諾,給。」弟弟的犟脾氣上來了,說什麼也不肯接受。
陽陽不停的哭著,他感到自己很委屈,我為什麼要吃那個無棒的,而哥哥卻吃那個有棒的。他知道哥哥和他一樣也很喜歡棒棒糖,哥哥是不會給他的,跟哥哥要也是徒勞,唯有不停的哭鬧或許還有一點希望。
聰明的爸爸,看出來了,爸爸走到哥哥面前說:「你是哥哥。你吃的這塊糖給弟弟吃吧。」爸爸的語氣還算平緩,像是和哥哥灝灝商量。
憑什麼弟弟的糖沒了,就跟我要,我也是孩子啊,我也喜歡吃糖啊!難道爸爸除了跟我要就沒有別的辦法了?灝灝越覺得自己的理由充足,就越覺得自己很委屈。
難道有了弟弟後,就要剝奪爸爸媽媽給我的愛嗎?如果沒有這個弟弟,他們一定只寵著我一個人。弟弟是孩子,我也是孩子,為什麼偏偏要我讓著他?沒有他我會有那麼多麻煩嗎?
爸爸見灝灝沒有把糖立刻給弟弟,略顯不快,陽陽還在一個勁的哭著,看來爸爸的耐心也有限:「你是哥哥,怎麼不知道去哄哄弟弟?」話中含有責備之意。
爸爸說了這句話後,哥哥顯得更委屈了,低錘著腦袋,眼睛紅紅的,都不敢正眼看人。
【分析】:
表面上看爸爸這句話一點沒錯,爸爸傳達的意思是做哥哥就應該照看好弟弟,凡是要讓著弟弟?我們傳統的育兒理念就是這樣的啊!
問題是這麼說對哥哥是不公平的,孩子的心靈感覺是,爸爸偏心,我也是孩子,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弟弟?
「大讓小」這種觀念是傳承的結果,對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來說他沒覺得自己喜歡吃這塊糖是錯誤的。也沒覺得非要讓給弟弟就是正確的。他不能接受「大讓小」,內心是排斥的。
弟弟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獲得爸爸媽媽的注意,以此改變物品歸屬權。對弟弟來說會助長他耍潑,以小欺大,不知尊卑。
遇到這種情況,為了滿足弟弟的需求就叫哥哥讓弟弟的傳統育兒觀念,會深深地刺痛哥哥,這樣哥哥會想:我好倒霉,糖吃到一半要給弟弟。他會厭惡這個弟弟,如果沒有他,我這個哥哥就是爸爸媽媽的唯一,有了這個弟弟,沒給哥哥帶來樂趣,反而平添許多煩惱,哥哥的內心是極不情願的。
家長雖沒有直接從哥哥手上拿糖給弟弟,但爸爸的這句話和直接從他手裡拿走沒有區別,同樣是傷害到了他。
兩個孩子,一出現矛盾,家長不要急著去處理,先看看孩子怎麼解決?像上面這個情況,倆孩子各不相讓,家長也不能急著用叫哥哥把糖讓給弟弟這個單一的解決辦法。這樣弟弟會覺得他吸引爸爸媽媽注意力的這招還挺管用,爸爸真的注意到我了。
還有一點我們如果急著去處理,主觀意識就會摻雜其中,多多少少會偏向自己以為受欺負的那一邊。
我們家長常常會有的第一反應就是,拿到了哥哥這塊糖,矛盾就解決了,並且是解決的最快途徑。其實也沒錯,但不能簡單化。應該思考一下,能讓哥哥接受的方法。比方說可以這樣:
【讚賞法】哥哥,你的這塊糖能讓媽媽吃嗎?孩子是不會抗拒的,會愉快的把糖給你,你要說。幫助人是件快樂的事情。弟弟快說,謝謝哥哥。得到讚美的哥哥心裡就順暢多了!
【轉移興趣法】你想得到一個最新的玩具嗎?它有許多你沒玩過的新功能,要是能把這個糖給弟弟,我現在就帶你去買。
【允諾法】你不是一直想得到一塊小天才手錶嗎?如果你能把這個糖讓給弟弟,xxx時候,一定會幫你買。
再有,我們作為父母不能把矛盾解決的辦法,總是從哥哥這方面找。不以傷害哥哥為代價滿足弟弟的願望,媽媽可以這樣去做,抱著弟弟邊走邊說:「走,陽陽,媽媽帶你去買一個和哥哥一樣的棒棒糖。」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也許就這麼輕而易舉的給解決了。
你有勸過老大讓著老二嗎?不是,又是如何處理的呢?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