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這話看怎麼說,而且也不能這麼對比。外東北是丟了,但東北其餘地方還在,新疆是保住了,可外西北也丟了啊,而且時間上不在一個時間段,不能一概而論。
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,保蒙古以衛京師。這是左宗棠說的。外東北丟了,外西北也丟了啊。外東北外西北地處極邊,而且一直沒什麼人,尤其是外東北。東北一直被清政府封禁,諾大的近三百萬的東北(含外東北)一直沒多少人,在外東北更是人煙稀少。清政府只是每年進行幾次例行性的巡邏,巡邏到外興安嶺一帶。庫頁島更是在乾隆時代就丟失了,還並不知道。清政府的邊防政策一直將東北作為老家,確保當地的純潔和後路,以備不時之需,精銳的索倫兵常年被抽調外出作戰,更是損耗了東北駐軍的實力。常年抽調精銳作戰,又不許內地人民進入,使得東北是純潔了,但也使得東北荒涼了,有利於俄國人的滲透。
道光時代開始,俄國人開始在外東北滲透,在璦琿條約簽訂前,外東北幾個重要的據點已經是俄國人的天下了,換言之是俄國人已經造成了既成事實,就差清政府簽字畫押了。外西北也差不多如是乎。因為外東北外西北面積很大,俄國人一口氣肯定吞不下去,在吞下一口後,清政府覺醒了,開始重視剩下的地方,尤其是東北和新疆。丟失外東北外西北,面積雖大,但在當時尚屬荒涼之地,而且距離較遠。但剩下的地方東北和新疆則人煙比較密集,而且戰略價值和戰略重要性極高,對周邊地區連帶反應很強,清政府自然要玩兒命爭奪了。
而對俄國人而言,越往下走難度越大,與列國的衝突也會越大,倒不如安安心心的先鞏固已經拿下的地盤,然後伺機而動更划算。同時因為清政府收復了新疆,並在新疆建省,晚清最後幾年鑒於甲午和日俄戰爭的教訓,對東北開發加大也建省,進行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政治整合,所以在清末民初的亂世里,這兩個地方雖然飽經磨難但總算沒有再丟失,而外蒙古沒有進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政治整合,仍然是原有的狀態基本未變,雖然較之東北和新疆平靜,但卻如一潭死水,毫無生機,最後被沙俄輕易地肢解了出去。
歷代備邊多在北方和西北,而西北常常是重兵屯駐之地。有清一代,清政府對新疆的重視度是很高的,一定程度上甚至超過了滿蒙老家。到了清朝後期,西北和東北是同時並重,不過東北因為各方面條件都要強於西北,漸漸超過了西北。
從地緣位置上來看,東北的地緣戰略位置不必多言,而且對清帝國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。東北是滿人的龍興之地,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。西北雖然遠離京師,但卻是關隴門戶,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。如果說清政府將北京視為自己家,那東北就是老家和後院,而西北也起碼算是個別院。而在西北方向上,新疆是陝甘的前沿,要保住西北這個別院,那麼新疆就是必不可少的地方,沒有新疆,西北就無法牢固。欲固關中,必固秦隴,欲固秦隴,必固河西,欲固河西,必斥西域。古代的這種地緣連帶關係,放在近現代依然如是。
從經濟方面來看,有清一代,清政府對東北長期實行封禁政策,直到1860年才開關,而大規模的闖關東進入東北實際上是甲午庚子之後才開始的。長期以來,清政府將東北閉關,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滿洲的民族純潔,保證滿人的騎射,保證有個穩固的後方,經濟上則是可以獨自壟斷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開採權。西北方向,尤其是新疆方面,從1762設立伊犁將軍以來到1884年新疆建省的一百多年裡,清政府對新疆雖然不似東北那樣全面封禁,卻也是半封閉狀態,漢人要進入新疆也是要經過嚴格的手續和盤查的。在新疆的漢人並不多,而且多數是軍人,普通的民眾是很少的。
新疆和東北兩個地方因為缺少大量的民眾,所以經濟一直難有起色,自然其財政無法自立,都得依賴外地協餉。在發捻之亂前,清政府對西北陝甘新的協餉一般穩定在二百多萬兩,東北是封禁,但東北尤其是盛京將軍轄區還是有不少的分省儲備銀的,而且會遠遠多於西北。盛京的分省儲備銀高達一千萬兩,幾乎是其他省份的總和了。而伊犁的儲備銀歷經多年積累到道光時代也只有七十萬兩。
近代以來,東北和新疆都飽受摧殘。東北和新疆幾乎同時遭到俄國的蠶食,但新疆更早遭受到了全面的破壞以及俄國的入侵,所以清政府在相當程度上對西北進行了傾斜。清政府平定陝甘回亂和西徵收復新疆的花銷,最少在八千多萬以上,實際的花費應該是一個億以上,花費僅次於平發捻。平定陝甘回亂和收復新疆後,新疆在1884建省,次年清政府將西北協餉重新釐定,統一定名為甘肅新餉,每年定額為480萬兩,由四川、江西、江蘇、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陝西、河南、安徽、兩淮和河東道共同協撥。在這480萬兩的分配上,新疆220萬兩,伊犁和塔爾巴哈台共145萬兩,寧夏、涼州、庄浪及西寧辦事大臣20萬兩,甘肅95萬兩。此外,各城還有專餉,不在此數內。而在東北方面,東三省早期每年由政府撥給餉銀100餘萬兩,其後調整為每年70萬兩。
1880會議邊疆防務。經過討論之後,決定飭令各省將前此欠解東三省官兵俸餉等項勒限解清,同時指撥東北邊防經費200萬兩,1899又加撥50萬兩,兩年後,此項加撥被挪用於庚子賠款,仍照200萬兩指撥。西北的甘肅新餉和東北邊防經費都是中央硬性規定的專項費用,而且以京餉標準進行考成,最低撥付率也得達到八成。大體上來說,在庚子以前,甘肅新餉和東北邊防經費都還有一定的保障,尤其是甘肅新餉起碼能夠保證八成的最低撥付率,東北稍微次一些,但也不遑多讓。
西北的新疆面積在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,東三省面積當時約在一百三十萬,而東北邊防經費總共二百萬兩,新疆獲得的實際費用也是二百多萬兩,實際下來兩個地方獲得的差並不太多,但新疆實際獲得的要多一些。雖然從經費上來說,東北獲得的經費支援不如新疆多,但東北沃野千里而且鄰近華北,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,開發起來比較方便,而新疆距離京師遙遠,鄰近的陝甘青都是貧苦之地,交通艱難,開發起來甚是艱難。到了清朝滅亡前,東三省三地的收入可以達到三千萬兩左右,而西北陝甘新三地的收入加起來也只有一千萬兩剛出頭,達不到一個奉天省的一半,而且這還是算上政府的協餉。
從政治層面來看,新疆的最高長官以前是伊犁將軍,後來是新疆巡撫,都與陝甘總督有著密切的聯繫,西北的軍政長官有清一代一直是滿缺制,歷任軍政長官大多數是滿蒙人員。東北的軍政長官以前是駐防將軍,全部都是滿洲八旗人員,改為督撫制後,第一任總督徐世昌是漢人,第二任錫良是蒙古八旗,第三任趙爾巽是漢軍旗人。從整體大方向來看,東北和西北的軍政要員都以滿洲八旗人員為主,但在一些特殊時間段則不然。比如在收復新疆後到清朝滅亡前,新疆的漢人和漢官都逐漸增多,而且新疆歷任巡撫除聯魁外,全部是漢人。而在東北開禁後,尤其是庚子和日俄戰爭後,東北因為地理上的優勢,漢人開始大規模的增長,人口迅速的增加。從用人方面來看,東北和西北因為都處邊疆,內部又多是多民族地區,時常要面對叛亂和可能的外部入侵,歷任的軍政長官都必須要求有一定的軍事素養。
尤其是新疆,內部民族構成極為複雜,而且叛亂程度很高,所以歷任新疆的伊犁將軍和後來的新疆巡撫,不少就是軍人出身的文官,或者也是有著軍事經歷的文官。東北在開禁後,直接經歷了甲午戰爭、庚子沙俄入侵和日俄戰爭三場大亂,所以東三省後期的歷任將軍和後來的督撫,都有著一定的軍政才能,否則不足以統御東北。東三省和新疆都面臨著嚴重的對外交涉任務,新疆主要是以對俄交涉為主,對英次之。而東北以對俄日交涉為主,兼雜西方各國。比較而言之,東三省對外交涉任務很重,難度和複雜度遠較新疆更高。所以東三省的軍政長官必須有一定的外交應對能力。
從軍事層面來看,東北西北因為都屬於邊防地區,所以都有重兵駐紮,但兩地經濟長期無法自立,實際上軍隊住房數量比較少。東三省將軍轄區時代,三地的駐防軍隊都是八旗人員,以騎兵見長,人數也就是三萬左右。清末時代因為東北邊防吃緊,軍隊數量急劇增長,是以往的數倍。西北的新疆方面,在伊犁將軍時代,新疆的軍隊統一歸伊犁將軍節制,滿蒙漢總兵力最少也在三萬。收復新疆時候,是新疆軍隊最多的時候,各類人馬加起來有六七萬之眾。隨著新疆收復和建省,進入了建設時代,軍隊開始裁減,只剩下兩萬多,一直維持到了清末。
在軍隊布防上,東北的軍事布防在將軍轄區時代以南部和西部為重點,南部重點拱衛盛京老家和防止漢人進關,西部重點監視蒙古,東部和北部相對要薄弱,這也導致了沙俄悄悄的蠶食外東北,而清政府長期無法發現。清末時代,東北軍隊增多,布防格局也有了改變,南部奉天因為是東三省的重心,依然是首要地區,東北因為毗鄰日俄,也成為了一個重點區域。而在新疆上,北疆一直是布控的重點地段,奉行以北制南的軍事戰略,重點是伊犁、塔城、烏魯木齊、巴里坤和阿克蘇。伊犁塔城是伊犁將軍轄區,自不多言,烏魯木齊是北疆核心,巴里坤是連接新疆和甘肅的重要通道,阿克蘇是連接北疆和南疆的鎖鑰之地。
張格爾叛亂之後,清政府開始加強了在南疆的軍事駐防。在從阿古柏手中收復新疆後,清政府在新疆的駐防格局也進行了變化,喀什、和田與阿克蘇的駐防都得到了加強。新疆建省後,將烏魯木齊提督改為新疆提督,駐防於喀什噶爾,後備在阿克蘇,烏魯木齊,重點布防,以應對沙俄和南疆可能的叛亂。從軍權方面,東三省的軍權一直比較集中,駐防將軍和後來督撫都握有本地軍隊的統轄權和一定的指揮權。新疆方面則一直比較複雜。新疆在未建省前,伊犁將軍是最高軍政長官,有權節制各地駐軍大員,但新疆不僅有八旗兵,也有綠營兵,而且烏魯木齊和巴里坤行政區划上屬於甘肅省的鎮迪道。
所以新疆的軍隊雖然伊犁將軍領銜,但烏魯木齊都統、烏魯木齊提督和陝甘總督都有權分享新疆的部分軍權,連各地的領隊大臣、參贊大臣也都是軍職,也可以節制部分轄區內的軍隊,伊犁將軍真正可節制的只有伊犁將軍直轄區內的軍隊。新疆建省後,軍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,新疆的軍隊統一歸新疆提督,由巡撫節制,但是伊犁將軍仍然存在,伊犁和塔城地區仍然為將軍轄區,不屬於新疆巡撫的統轄範圍,所以伊塔地區的軍權仍然歸屬於伊犁將軍,新疆巡撫無權節制。
從開發程度上來說,東北和西北的新疆雖然都地處邊疆,而且從面積上來講,東北和新疆差不了多少,從資源上來說,東北和新疆都資源豐富。但東北距離京師近而新疆遠。東北與關內沒有什麼交通障礙,而且與山東只隔著渤海,人們要進入東北,可以通過遼西走廊進入東北,也可以從山東渡海而進入東北。而新疆離京師遙遠,要進入新疆,必須經過陝甘,是要跨省的,路途就較遠。從環境上來說,東北雖然寒冷,但一年四季分明,而新疆有的地方十分寒冷,有的地方非常熱。
此外新疆有不少荒漠,水資源缺乏,而東北三江交匯之地,又依山傍海,水資源並不缺乏。而且從民族構成上講,東北因為長期封禁,人煙稀少,雖然漢人不多,但民族構成比較單一,而且隨著大量漢人進入,漢人馬上佔據了主體地位,雖然還有一部分滿族和其他民族,但終究是少數,而且部分滿族已經漢化,所以一般人去東北沒有什麼太大的不適應。而新疆原本就民族構成複雜,回維滿蒙哈薩克等族皆有,語言和生活習性都大不相同,所以普通人進入後要有一段適應時間。從以上簡單大體對比就可看出,東北的開發難度遠遠的小於新疆。雖然清政府對新疆給予了財政上的許多傾斜,而且建省也較早,社會變革也都早於東北,但新疆的開發程度和速度都較慢,東北雖然晚於新疆建省二十多年,而且經歷了比新疆更大的戰亂,但開發速度和程度遠遠高於新疆。
至於問題所說的威力新疆玩兒命和丟了外東北,已經說了不可一概而論,也不在一個時間段。清政府在咸豐同治時代,遭遇了最大的統治困難,全國各地皆亂,面對四處刀兵四起的環境,清政府確立了先清內地再顧邊陲的戰略方針。集中力量消滅了太平軍的北伐軍和與列強修好後,清政府得以確保華北安全,然後集中精力掃平長江中下游一帶的長毛,以確保東南財富之地。剿滅長毛後,又剿滅了流竄在中原的捻軍,這樣東南和中原以及華北基本清理乾淨了。這些地方清理乾淨之後,又慢慢的剿除了西南川滇黔的回苗叛亂,這樣西南也安定了。在這些之後,集中全國的財力消滅西北的叛亂。首先是清剿陝西境內叛亂,然後消滅甘肅回亂。
陝甘肅清後,就有了進軍新疆的後方,也得以確保後勤安全,然後才能收回新疆。在這二十多年裡,東北也有不安,但總體上來說,東北除了被沙俄割讓走了外東北後,大體還算安定,雖然也有叛亂,規模較大的主要是王達、馬傻子起義,但規模和能耐遠不及關內的發捻回之亂。在收復新疆伊犁後到甲午戰爭前的時間裡,清政府大體的局面是安定的,期間雖然經歷了中法戰爭,但規模和影響遠不如內部叛亂和後來的甲午戰爭。甲午戰爭後,中國的局面發生了新的變化,東北成為了重點地區和火藥桶。
甲午戰爭,東北南部就遭受烽火之苦,五年後,俄國人大規模入侵東北,霸佔幾乎東北全境。緊接著,日俄戰爭又在東北打了一年半。短短十年里,東北遭受了三場大的戰爭,所以東北的局勢和邊防成了當時的重點地區,而且因為東北是老家,緊鄰華北京畿,意義更不一樣,所以在清末最後二十年里,東北猶如二三十年前的西北一樣,局勢是岌岌可危。在東北局勢愈演愈烈的時候,新疆局勢總體是平靜的,雖然新疆和甘肅仍然有一些叛亂,但大多持續時間不長,得以很快平定。西北無太大隱患也是能大力經營東北的的後方保障之一,如果東北和西北同時爆發大亂,那麼清政府才是真的難以應對啊。
為什麼清朝為了新疆和俄羅斯玩命而外東北卻輕易放棄了呢?
其實這話看怎麼說,而且也不能這麼對比。外東北是丟了,但東北其餘地方還在,新疆是保住了,可外西北也丟了啊,而且時間上不在一個時間段,不能一概而論。
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,保蒙古以衛京師。這是左宗棠說的。外東北丟了,外西北也丟了啊。外東北外西北地處極邊,而且一直沒什麼人,尤其是外東北。東北一直被清政府封禁,諾大的近三百萬的東北(含外東北)一直沒多少人,在外東北更是人煙稀少。清政府只是每年進行幾次例行性的巡邏,巡邏到外興安嶺一帶。庫頁島更是在乾隆時代就丟失了,還並不知道。清政府的邊防政策一直將東北作為老家,確保當地的純潔和後路,以備不時之需,精銳的索倫兵常年被抽調外出作戰,更是損耗了東北駐軍的實力。常年抽調精銳作戰,又不許內地人民進入,使得東北是純潔了,但也使得東北荒涼了,有利於俄國人的滲透。
道光時代開始,俄國人開始在外東北滲透,在璦琿條約簽訂前,外東北幾個重要的據點已經是俄國人的天下了,換言之是俄國人已經造成了既成事實,就差清政府簽字畫押了。外西北也差不多如是乎。因為外東北外西北面積很大,俄國人一口氣肯定吞不下去,在吞下一口後,清政府覺醒了,開始重視剩下的地方,尤其是東北和新疆。丟失外東北外西北,面積雖大,但在當時尚屬荒涼之地,而且距離較遠。但剩下的地方東北和新疆則人煙比較密集,而且戰略價值和戰略重要性極高,對周邊地區連帶反應很強,清政府自然要玩兒命爭奪了。
而對俄國人而言,越往下走難度越大,與列國的衝突也會越大,倒不如安安心心的先鞏固已經拿下的地盤,然後伺機而動更划算。同時因為清政府收復了新疆,並在新疆建省,晚清最後幾年鑒於甲午和日俄戰爭的教訓,對東北開發加大也建省,進行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政治整合,所以在清末民初的亂世里,這兩個地方雖然飽經磨難但總算沒有再丟失,而外蒙古沒有進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政治整合,仍然是原有的狀態基本未變,雖然較之東北和新疆平靜,但卻如一潭死水,毫無生機,最後被沙俄輕易地肢解了出去。
歷代備邊多在北方和西北,而西北常常是重兵屯駐之地。有清一代,清政府對新疆的重視度是很高的,一定程度上甚至超過了滿蒙老家。到了清朝後期,西北和東北是同時並重,不過東北因為各方面條件都要強於西北,漸漸超過了西北。
從地緣位置上來看,東北的地緣戰略位置不必多言,而且對清帝國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。東北是滿人的龍興之地,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。西北雖然遠離京師,但卻是關隴門戶,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。如果說清政府將北京視為自己家,那東北就是老家和後院,而西北也起碼算是個別院。而在西北方向上,新疆是陝甘的前沿,要保住西北這個別院,那麼新疆就是必不可少的地方,沒有新疆,西北就無法牢固。欲固關中,必固秦隴,欲固秦隴,必固河西,欲固河西,必斥西域。古代的這種地緣連帶關係,放在近現代依然如是。
從經濟方面來看,有清一代,清政府對東北長期實行封禁政策,直到1860年才開關,而大規模的闖關東進入東北實際上是甲午庚子之後才開始的。長期以來,清政府將東北閉關,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滿洲的民族純潔,保證滿人的騎射,保證有個穩固的後方,經濟上則是可以獨自壟斷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開採權。西北方向,尤其是新疆方面,從1762設立伊犁將軍以來到1884年新疆建省的一百多年裡,清政府對新疆雖然不似東北那樣全面封禁,卻也是半封閉狀態,漢人要進入新疆也是要經過嚴格的手續和盤查的。在新疆的漢人並不多,而且多數是軍人,普通的民眾是很少的。
新疆和東北兩個地方因為缺少大量的民眾,所以經濟一直難有起色,自然其財政無法自立,都得依賴外地協餉。在發捻之亂前,清政府對西北陝甘新的協餉一般穩定在二百多萬兩,東北是封禁,但東北尤其是盛京將軍轄區還是有不少的分省儲備銀的,而且會遠遠多於西北。盛京的分省儲備銀高達一千萬兩,幾乎是其他省份的總和了。而伊犁的儲備銀歷經多年積累到道光時代也只有七十萬兩。
近代以來,東北和新疆都飽受摧殘。東北和新疆幾乎同時遭到俄國的蠶食,但新疆更早遭受到了全面的破壞以及俄國的入侵,所以清政府在相當程度上對西北進行了傾斜。清政府平定陝甘回亂和西徵收復新疆的花銷,最少在八千多萬以上,實際的花費應該是一個億以上,花費僅次於平發捻。平定陝甘回亂和收復新疆後,新疆在1884建省,次年清政府將西北協餉重新釐定,統一定名為甘肅新餉,每年定額為480萬兩,由四川、江西、江蘇、湖南、湖北、山西、陝西、河南、安徽、兩淮和河東道共同協撥。在這480萬兩的分配上,新疆220萬兩,伊犁和塔爾巴哈台共145萬兩,寧夏、涼州、庄浪及西寧辦事大臣20萬兩,甘肅95萬兩。此外,各城還有專餉,不在此數內。而在東北方面,東三省早期每年由政府撥給餉銀100餘萬兩,其後調整為每年70萬兩。
1880會議邊疆防務。經過討論之後,決定飭令各省將前此欠解東三省官兵俸餉等項勒限解清,同時指撥東北邊防經費200萬兩,1899又加撥50萬兩,兩年後,此項加撥被挪用於庚子賠款,仍照200萬兩指撥。西北的甘肅新餉和東北邊防經費都是中央硬性規定的專項費用,而且以京餉標準進行考成,最低撥付率也得達到八成。大體上來說,在庚子以前,甘肅新餉和東北邊防經費都還有一定的保障,尤其是甘肅新餉起碼能夠保證八成的最低撥付率,東北稍微次一些,但也不遑多讓。
西北的新疆面積在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,東三省面積當時約在一百三十萬,而東北邊防經費總共二百萬兩,新疆獲得的實際費用也是二百多萬兩,實際下來兩個地方獲得的差並不太多,但新疆實際獲得的要多一些。雖然從經費上來說,東北獲得的經費支援不如新疆多,但東北沃野千里而且鄰近華北,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,開發起來比較方便,而新疆距離京師遙遠,鄰近的陝甘青都是貧苦之地,交通艱難,開發起來甚是艱難。到了清朝滅亡前,東三省三地的收入可以達到三千萬兩左右,而西北陝甘新三地的收入加起來也只有一千萬兩剛出頭,達不到一個奉天省的一半,而且這還是算上政府的協餉。
從政治層面來看,新疆的最高長官以前是伊犁將軍,後來是新疆巡撫,都與陝甘總督有著密切的聯繫,西北的軍政長官有清一代一直是滿缺制,歷任軍政長官大多數是滿蒙人員。東北的軍政長官以前是駐防將軍,全部都是滿洲八旗人員,改為督撫制後,第一任總督徐世昌是漢人,第二任錫良是蒙古八旗,第三任趙爾巽是漢軍旗人。從整體大方向來看,東北和西北的軍政要員都以滿洲八旗人員為主,但在一些特殊時間段則不然。比如在收復新疆後到清朝滅亡前,新疆的漢人和漢官都逐漸增多,而且新疆歷任巡撫除聯魁外,全部是漢人。而在東北開禁後,尤其是庚子和日俄戰爭後,東北因為地理上的優勢,漢人開始大規模的增長,人口迅速的增加。從用人方面來看,東北和西北因為都處邊疆,內部又多是多民族地區,時常要面對叛亂和可能的外部入侵,歷任的軍政長官都必須要求有一定的軍事素養。
尤其是新疆,內部民族構成極為複雜,而且叛亂程度很高,所以歷任新疆的伊犁將軍和後來的新疆巡撫,不少就是軍人出身的文官,或者也是有著軍事經歷的文官。東北在開禁後,直接經歷了甲午戰爭、庚子沙俄入侵和日俄戰爭三場大亂,所以東三省後期的歷任將軍和後來的督撫,都有著一定的軍政才能,否則不足以統御東北。東三省和新疆都面臨著嚴重的對外交涉任務,新疆主要是以對俄交涉為主,對英次之。而東北以對俄日交涉為主,兼雜西方各國。比較而言之,東三省對外交涉任務很重,難度和複雜度遠較新疆更高。所以東三省的軍政長官必須有一定的外交應對能力。
從軍事層面來看,東北西北因為都屬於邊防地區,所以都有重兵駐紮,但兩地經濟長期無法自立,實際上軍隊住房數量比較少。東三省將軍轄區時代,三地的駐防軍隊都是八旗人員,以騎兵見長,人數也就是三萬左右。清末時代因為東北邊防吃緊,軍隊數量急劇增長,是以往的數倍。西北的新疆方面,在伊犁將軍時代,新疆的軍隊統一歸伊犁將軍節制,滿蒙漢總兵力最少也在三萬。收復新疆時候,是新疆軍隊最多的時候,各類人馬加起來有六七萬之眾。隨著新疆收復和建省,進入了建設時代,軍隊開始裁減,只剩下兩萬多,一直維持到了清末。
在軍隊布防上,東北的軍事布防在將軍轄區時代以南部和西部為重點,南部重點拱衛盛京老家和防止漢人進關,西部重點監視蒙古,東部和北部相對要薄弱,這也導致了沙俄悄悄的蠶食外東北,而清政府長期無法發現。清末時代,東北軍隊增多,布防格局也有了改變,南部奉天因為是東三省的重心,依然是首要地區,東北因為毗鄰日俄,也成為了一個重點區域。而在新疆上,北疆一直是布控的重點地段,奉行以北制南的軍事戰略,重點是伊犁、塔城、烏魯木齊、巴里坤和阿克蘇。伊犁塔城是伊犁將軍轄區,自不多言,烏魯木齊是北疆核心,巴里坤是連接新疆和甘肅的重要通道,阿克蘇是連接北疆和南疆的鎖鑰之地。
張格爾叛亂之後,清政府開始加強了在南疆的軍事駐防。在從阿古柏手中收復新疆後,清政府在新疆的駐防格局也進行了變化,喀什、和田與阿克蘇的駐防都得到了加強。新疆建省後,將烏魯木齊提督改為新疆提督,駐防於喀什噶爾,後備在阿克蘇,烏魯木齊,重點布防,以應對沙俄和南疆可能的叛亂。從軍權方面,東三省的軍權一直比較集中,駐防將軍和後來督撫都握有本地軍隊的統轄權和一定的指揮權。新疆方面則一直比較複雜。新疆在未建省前,伊犁將軍是最高軍政長官,有權節制各地駐軍大員,但新疆不僅有八旗兵,也有綠營兵,而且烏魯木齊和巴里坤行政區划上屬於甘肅省的鎮迪道。
所以新疆的軍隊雖然伊犁將軍領銜,但烏魯木齊都統、烏魯木齊提督和陝甘總督都有權分享新疆的部分軍權,連各地的領隊大臣、參贊大臣也都是軍職,也可以節制部分轄區內的軍隊,伊犁將軍真正可節制的只有伊犁將軍直轄區內的軍隊。新疆建省後,軍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,新疆的軍隊統一歸新疆提督,由巡撫節制,但是伊犁將軍仍然存在,伊犁和塔城地區仍然為將軍轄區,不屬於新疆巡撫的統轄範圍,所以伊塔地區的軍權仍然歸屬於伊犁將軍,新疆巡撫無權節制。
從開發程度上來說,東北和西北的新疆雖然都地處邊疆,而且從面積上來講,東北和新疆差不了多少,從資源上來說,東北和新疆都資源豐富。但東北距離京師近而新疆遠。東北與關內沒有什麼交通障礙,而且與山東只隔著渤海,人們要進入東北,可以通過遼西走廊進入東北,也可以從山東渡海而進入東北。而新疆離京師遙遠,要進入新疆,必須經過陝甘,是要跨省的,路途就較遠。從環境上來說,東北雖然寒冷,但一年四季分明,而新疆有的地方十分寒冷,有的地方非常熱。
此外新疆有不少荒漠,水資源缺乏,而東北三江交匯之地,又依山傍海,水資源並不缺乏。而且從民族構成上講,東北因為長期封禁,人煙稀少,雖然漢人不多,但民族構成比較單一,而且隨著大量漢人進入,漢人馬上佔據了主體地位,雖然還有一部分滿族和其他民族,但終究是少數,而且部分滿族已經漢化,所以一般人去東北沒有什麼太大的不適應。而新疆原本就民族構成複雜,回維滿蒙哈薩克等族皆有,語言和生活習性都大不相同,所以普通人進入後要有一段適應時間。從以上簡單大體對比就可看出,東北的開發難度遠遠的小於新疆。雖然清政府對新疆給予了財政上的許多傾斜,而且建省也較早,社會變革也都早於東北,但新疆的開發程度和速度都較慢,東北雖然晚於新疆建省二十多年,而且經歷了比新疆更大的戰亂,但開發速度和程度遠遠高於新疆。
至於問題所說的威力新疆玩兒命和丟了外東北,已經說了不可一概而論,也不在一個時間段。清政府在咸豐同治時代,遭遇了最大的統治困難,全國各地皆亂,面對四處刀兵四起的環境,清政府確立了先清內地再顧邊陲的戰略方針。集中力量消滅了太平軍的北伐軍和與列強修好後,清政府得以確保華北安全,然後集中精力掃平長江中下游一帶的長毛,以確保東南財富之地。剿滅長毛後,又剿滅了流竄在中原的捻軍,這樣東南和中原以及華北基本清理乾淨了。這些地方清理乾淨之後,又慢慢的剿除了西南川滇黔的回苗叛亂,這樣西南也安定了。在這些之後,集中全國的財力消滅西北的叛亂。首先是清剿陝西境內叛亂,然後消滅甘肅回亂。
陝甘肅清後,就有了進軍新疆的後方,也得以確保後勤安全,然後才能收回新疆。在這二十多年裡,東北也有不安,但總體上來說,東北除了被沙俄割讓走了外東北後,大體還算安定,雖然也有叛亂,規模較大的主要是王達、馬傻子起義,但規模和能耐遠不及關內的發捻回之亂。在收復新疆伊犁後到甲午戰爭前的時間裡,清政府大體的局面是安定的,期間雖然經歷了中法戰爭,但規模和影響遠不如內部叛亂和後來的甲午戰爭。甲午戰爭後,中國的局面發生了新的變化,東北成為了重點地區和火藥桶。
甲午戰爭,東北南部就遭受烽火之苦,五年後,俄國人大規模入侵東北,霸佔幾乎東北全境。緊接著,日俄戰爭又在東北打了一年半。短短十年里,東北遭受了三場大的戰爭,所以東北的局勢和邊防成了當時的重點地區,而且因為東北是老家,緊鄰華北京畿,意義更不一樣,所以在清末最後二十年里,東北猶如二三十年前的西北一樣,局勢是岌岌可危。在東北局勢愈演愈烈的時候,新疆局勢總體是平靜的,雖然新疆和甘肅仍然有一些叛亂,但大多持續時間不長,得以很快平定。西北無太大隱患也是能大力經營東北的的後方保障之一,如果東北和西北同時爆發大亂,那麼清政府才是真的難以應對啊。